close
一般人總認為醫生賺很多,但醫生的薪水標準差很大,如果不是從事熱門自費項目(美齒矯正、醫學美容、近視雷射、全身健檢)或門診量驚人,很多年輕醫生犧牲生活品質承受莫大健康風險,跟同年紀其他專業的朋友相比,過的也只是小康生活。

假設王小明和張大華是國中同學,王小明高中聯考上第一志願,一路念到醫學系。張大華高職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18歲開始跟著水電師傅當學徒,起初待遇不高,一個月20000元(參考自勞委會詳細行業說明-水電工最低薪資),隨著室內配線技術士、室內配管技術士等證照的取得與經驗的累積,不到22歲張大華月薪就有5~60000元。

王小明念私立大學醫學系學費一年要13萬,連同一學期3萬的生活費,助學貸款一年就要貸19萬,七年畢業時負債133萬。王小明當完兵27歲才開始工作,第一年住院醫師月薪六萬多,扣除生活費和父母奉養金,王小明把剩下的兩萬多拿來還助學貸款,希望等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後,將貸款還清。等王小明31歲終於不再負債時,工作13年的張大華已經存到300萬頭期款打算買房子。

在大醫院升主治醫師的王小明,工作內容除了臨床照護、教學研究,還有行政工作。在醫院普遍使用論量計酬的薪資制度底下,尚未累積固定病人,門診量不多的菜鳥主治醫師薪水都不高,而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是無給職,也就是說帶實習醫生看病人寫病歷、整理繁瑣的醫院評鑑資料、熬夜寫研究計畫、研讀醫學新知,這些繁重的工作並無法轉換成金錢報酬。

現行制度,年輕醫師相對弱勢,他們每年要繳好幾個千的各醫學會年費,卻無權決定跟自己相關的規定。醫師執照六年更新一次,如果這段時間沒有修滿180個繼續教育學分,將無法換發新執照,各專科醫師執照也是。這樣的規定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就醫品質,避免醫生跟不上時代,用老舊的治療方式耽誤病人,但上這些課要錢要時間,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些成本最後會因差別訂價轉嫁到消費者(病人)身上,在健保制度底下,這些成本幾乎全在醫生身上。

目前社會對醫生這個行業的了解選樣有誤差,部分醫師的確月薪超過一般上班族的年薪,但多數年輕醫師工時與報酬不成正比,睡眠不足、無法準時吃飯、很少休假,生活品質差得可憐,還要忍受被人當卡油的肥羊、不瞭解這體系的路人甲乙丙冷嘲熱諷、醫界大老永無止境的要求和年年提高的升等門檻,不能抱怨無法反駁,只要一出聲,社會大眾就把他們當既得利益者,批得體無完膚。

時間一久,再多的理想與熱情也會消耗殆盡。平凡人一旦身心俱疲就會無暇顧及他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醫生也是,所有醫療專業人員都是。若衛生部門不檢討改進醫療體系的給付制度和評鑑制度,讓病人無限量的增加,最後白色巨塔裡的每一個專業都會累垮!

社會用白衣天使或大醫王等美稱要求這些醫療專業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照顧病人,但誰照顧他們,誰幫他們照顧家人?醫生要繳很多很多的勞保費,但不受勞基法保障也領不到勞退,只能靠自己存錢,如果因為工作負荷太大過勞,一旦喪失工作能力,後果全由家庭吸收。我們要求這群人做到最好,卻吝於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和健康權。每次聽到醫護人員用保障病人權益與照護品質,要求改善工作條件時,很難過也很感慨,他們被過度剝削勞動力竟然還需要理由才能喚起社會大眾的重視,這社會對他們會不會太嚴苛?

我是公衛理念的信仰者,對醫界許多作法不以為然,但這些年站在醫生娘的角度觀察醫療體系的運作,不得不承認現行的健保和評鑑制度對基層醫療人員極其不公,他們在被剝削又無法反抗的情況下,造就醫界不少亂象,這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而是人類文明進展所需要面對與解決的課題,批評推卸浪費時間也耗竭精力,政策制定者應該努力設計出更好的制度,避免健保激起不好的動機反應,給予醫院合理利潤改善醫療專業的勞動條件,醫院管理階層認為政策不合理可以收集資訊做研究證明制度有問題,而不是把成本轉嫁到員工和病人身上,民眾也該承擔起自我健康照護的責任,濫用醫療資源只會換來惡劣的醫療品質。


後記
這次搬家才發現,年過40的水電師傅買的房子男主人可能一輩子買不起,連年紀輕輕未滿30歲的氣密窗師傅都準備好頭期款要買房子,而我們去年才剛還完學生貸款。醫生的月薪也許比人家高,但這一代的年輕醫師,如果走不賺錢的科,一輩子累積的財富可能不比一般雙薪家庭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