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多月前,我家麵包機的產品開始變得有些奇怪,體積矮小、口感粗糙、形狀詭異,試著更改幾個變數,依舊沒找出元兇,想一想大概是天氣太熱,發酵過程出了問題。

有一樣問題的人,看到這先別高興,我還沒研究出解決之道。

發酵大概是整個麵包製作過程中,最複雜也最需要經驗的一個步驟。我看了很多資料,一頭鑽進去才發現這世界廣闊無涯,豈是我這粗淺業餘的小輩能瞬間掌握。搞不清楚當然就沒頭緒,不過在這些文章中發現了一個重要概念:gas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麵團的氣體產生與保存),用這概念去思考發酵過程的每一個變數,眾家說法再混亂也不會迷失。

有一篇有趣的論文(點這裡可以看原文PDF),用ORR(Oven-rise recoeder)來測量麵包最後的體積,也就是gas retention的效果,酵母發酵產生氣體也要能保留,才有用阿~作者實驗了幾個變數,以瞭解影響麵包最終體積的因素是什麼?

首先,他測量不同轉速不同攪拌時間對gas retention的影響(如下圖)


發現固定烤焙後體積,轉速越快攪拌時間越長(筋度形成越多),所需要的發酵時間越短。

接著,實驗不同副材料的不同比例對gas retention的影響(如下圖)


發現酵母、鹽、糖、麥芽這些副材料的比例不同,對gas retention各有不同的影響。

最後,研究麵粉種類不同,蛋白質比例不一,對gas retention的影響(如下圖)


蛋白質較高的硬麥明顯比較低的軟麥,gas retention的效果好。

也許有人好奇,我為什麼挑一篇1967年的文章來寫?難道沒有新的研究推翻它的說法嗎?

烘焙這個領域我接觸不久,也還不深,不知道這篇算不算經典研究,不過它既然被放在AACC International(前身是美國穀物化學家協會)出版的Cereal Chemistry(穀物學期刊)保存著,應該有一點歷史價值。

雖然沒什麼太出乎意料的結果,但把我原本想當然而的筋度、副材料、麵粉種類等對發酵的影響,很具體的表現出來。對我而言,它的價值就是evidence!有個人用科學方法控制一大堆變數,實驗後分析哪些是影響成果的重要因素,這樣home baker就不用試誤學習才學到經驗。

rancilio先生昨天問「這些資料要怎麼取得?」,我想了一個晚上,下面就是答案。

剛進入陌生領域一定如墜五里霧,各家各派的說法眾說紛紜,相信這家卻聽到另一家批評,久了乾脆放棄獨立思考。烘焙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的知識,一開始我也是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實作後發現超多問題,問了也得不到解答,才開始自己摸索。

台灣的麵包食譜很少講原理,所以我買英文的麵包書來看,第一本是The Bread Baker's Apprentice: Mastering the Art of Extraordinary Bread,這本書讓我對整個烘焙過程的原理有初步概念,第二本就是Bread: A Baker's Book of Techniques and Recipes,這本目前只有翻一翻,還沒仔細看,當初是網友介紹,說裡面有提到筋度判斷,就買了。

看了工具書有基礎架構,往下探尋就容易許多。

舉例來說,我想瞭解發酵,看資料發現gas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這概念很重要,用它當key word在google搜尋,馬上出現一大串,這麼多不可能全部看,就用資訊來源作篩選,如果是期刊論文可信度就高一點,但烘焙領域的期刊較少,有些大企業實驗室發表的研究,也可以參考。

任何技術都是越熟越快,剛開始我什麼都不懂,打bread baking下去查看到頭昏眼花,後來稍微有概念,打prementation還是看到想吐,越看越多後,key word才下得比較準。

其實我常擔心,自己寫的這些知識對不對,有沒有錯漏,很多人只來一次,我如果寫錯了,可能永遠沒機會把他腦袋的資訊update,所以很感謝rancilio先生問了這問題,讓我把收集資料過程寫出來,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讀了資料後跟我分享或討論,甚至不客氣指出錯誤。

這樣如果哪天我喜新厭舊,跑去愛別人,就會有人繼續作這件事(說到底還不是為自己...)。

最後,rancilio先生是念化學的(好厲害~我的化學最爛了...),他用自己的專業寫了一些淺顯易懂的文章,讓我從中得到新知,還不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