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南孔廟附近的台灣文學館,我本來要去孔廟,途中經過被建築吸引忍不住停下來。台灣文學館前身是台南市政廳,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百年古蹟,原本只想參觀硬體,沒想到軟體也很豐富,裡面舉辦的各式展覽很有質感,尤其是各種多媒體的互動性設計給我非常棒的體驗。
入口的右側就是兒童文學書坊,裡面有很舒服的環境可以讓小朋友看書。
為了讓小朋友瞭解地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還設計一個小遊戲讓小朋友作中學。
一樓展覽廳裡有各種豐富史料,原來以前電話是一個一個縣市慢慢開通,不像現在手機到處漫遊。
文學館雖然重新裝潢卻保留原始設計讓民眾瞭解古老建築的設計,這種弓型磚拱可以用來分散與傳遞建築物重量,而透氣孔可以作為通風換氣之用,並降低潮氣使建築物乾燥,以免導致蟲蟻蛀蝕(以上參考館內說明文字)。這個展覽室有一個觸碰多媒體,完整介紹這棟建築物的所有設計,非常有趣,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玩玩看。
特意在地板旁設計一條下崁的走道,讓民眾可以看到原始地基,以及弓型磚拱和透氣孔。
一樓另有台灣文學主題展,陳列台灣幾位近代作家的簡介,有很多認識的,也有些沒看過的。
文學館的導覽員講解非常生動有趣,我聽了都忍不住想鼓掌。她說火車在台灣文學史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早期的知識份子常常藉火車發送刊物與互相聯絡,這點讓日本政府很頭痛,他們鋪鐵軌作火車是為了運送貨物,不是讓這些知識份子互通有無來進行社會運動,但既然蓋了也不能禁止人民乘坐,有點無可奈何(不知道真的假的,但她的說法聽起來有點好玩)。
二樓正在舉辦閱讀台灣‧人文100的書展,4/26晚上剛好有《被出賣的台灣》導讀講座,但我沒去。
看到一本很有興趣卻絕版無法翻閱的小說:工廠人(下次要去台大總圖找找看)
這次去剛好碰到台灣自治史料特展,最近的主題是議會民主的進階。
這個展覽對我啟發很大,在此深深感謝這群為台灣民主默默奮鬥很多年的鬥士。
小學國中高中課本教育所養成的單一史觀,讓我對台灣從蔣介石先生以來的歷史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衝突感,隨著各式近代研究品的出產,我慢慢在腦中拼湊出屬於我個人的詮釋角度,但顯然不夠,因為對政治的冷感,我一直對台灣近代政治發展這塊保持距離,就像瞎子摸象,只摸鼻子、尾巴、耳朵和腳是不夠的,缺乏瞭解這群鬥士的奮鬥歷程只會讓解讀顯得偏頗與無知。這次展覽啟發我發現這個盲點,讓我之後台灣史的相關閱讀會更有方向,還不賴~
地下室還有開架書庫和參考刊物,但我沒注意到可以下去的地方,沒參觀到有點可惜。
文學館週一公休,週二到週日開放時間10: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