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ottingham大學附設醫院有兩個分部,一個是Queen's Medical Centre,簡稱QMC,另一個是city hospital,簡稱NCH,這兩家醫院原本各自獨立,2006年4月才合併在Nottingham大學醫院的NHS trust底下。Professor Masud是QMC老人健康照護部門的Consultant,合併後也到NCH支援門診。

根據Age and Aging的文章,英國從1950年代開始發展Geriatric day hospital(老人日間醫院),以照顧需要復健但不需急性照護的老人,讓他們在急性醫療需求解決後有緩衝可以慢慢適應回家後的生活。舉例來說,剛中風的病人在生命徵象穩定後,因為大腦損傷所導致的功能喪失,心理和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病人和家屬需要時間學習與準備,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這時如果有中期照護,病人和家屬的壓力就不會這麼大。

Day hospital是中期照護(intermediate care)的一種。事前Masud教授就說:「今天的門診剛好讓你們看day hospital的運作模式,你們可以從中get some ideas,也許台灣之後發展中期照護時會用到」。

門診開始前,所有照護成員(Consultant Masud教授、住院醫師、護士、復健師...)針對當天門診病人一一展開討論,從過去病史、復健情形到最新出現那些症狀等,不同角色輪流提出觀察和意見,找出可以加強或改善的地方。在台灣大概只有住院病人會開morning meeting,討論病人狀況,針對門診病人一個一個討論,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第一,台灣門診的病人數目太多,不像英國一個診可能只有3~5個病人;第二,雖然台灣門診也有預約制,但多數病人是當場掛號,事先無法準備,而英國day hospita的l門診病人多數已經復健一段時間,醫療人員有充分時間跟病人相處,所以建議相對比較完整。(這個meeting對我來說算culture shock,忍不住想記錄下來,不過這是兩國因為制度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沒有優劣之分)

討論完,大家各自解散回工作崗位後,我驚訝的發現診間只有Masud教授一個人(當然還有我們),沒有護士留下來跟診,好奇問男主人「king's college hospital也是這樣嗎?」,他說「對阿,這邊的醫師都是一個人看病,有的護士還可以自己開門診,只不過主要是提供諮詢,診斷和開藥的部分比較受限」。



不是每個在day hospital作復健、心理諮商或營養諮詢的老人,當天都需要掛門診,所以在等下一個病人的中間我就到處晃,看day hospital有什麼特殊設計,或跟台灣不一樣的復健器材,結果看到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相當於台灣健保局)出的一系列健康資訊手冊,這些出版品涵蓋的主題廣泛,內容深入淺出讓我非常訝異,如:標題為Keep out the cold(遠離寒冷)這本教老人怎麼吃怎麼穿才能保暖,避免風寒,還有房子怎麼佈置規劃才能讓暖氣運作最有效率;Facing dementia(面對與了解失智症),這本以失智症患者為對象寫的手冊,內容涵括:知道診斷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如何處理、目前的治療方式是什麼、社會資源有哪些,還有如何處理金錢等;The drug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則巨細靡遺把帕金森藥物的作用機轉、效果、副作用,寫成簡單卻清楚的說明,讓病人不只對藥物有概念,也知道目前治療的侷限是什麼。



剛看到這些手冊,我承認冒出腦海的第一個念頭是「這些內容連我都需要花時間消化,老人怎麼看得懂?」但就算老人無法馬上理解,也不代表他們沒有知的權利,醫療服務提供者或公衛人可以想辦法縮短這中間的落差,盡可能解釋到讓病人對自己的狀況有概念,讓他們有足夠背景知識做醫療決定。提供普及且平等的保健服務在社會福利國是國家責任,但健康是每個國民自己要負的責任,我們把太多責任壓在醫護人員身上。抽菸多年變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卻不控制血糖導致失明或截肢,喝酒過量引發肝病變,這些人在清楚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增加健康風險的情況下,還是讓這樣的結果出現,被送進醫院後醫護人員卻要想辦法大顯神通,讓他們恢復健康。醫護人員的天職是救人,但當他們看到同一個病人因為不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反覆入院治療,很難對工作持續保持熱誠,如果再碰到有些家屬動不動就把病人健康惡化推給治療不當,久了再有心的人也沒有動力。

當台灣教育體系改變思維讓教學方式變得更多元的同時,或許衛生署或台灣醫界也可以試著改變,想辦法讓民眾有充分且正確的健康知識,這樣也許可以改善很多問題,如:醫療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衝突與不信任感。醫病關係中,資訊較少的一方(病人)會想辦法克服資訊較少的劣勢,在這個過程他們可能選擇當聽話的好病人,以獲取資訊較多的一方(醫護人員)提供較多的資訊或服務,但病人越沒問題對病情了解越不積極,不確定性越大。或有些病人利用人脈要求醫院提供VIP服務,這也是另一種誘使資訊較多者(醫護人員)行為符合資訊較少者(病人)要求的展現。

這次的跟診經驗,我看到NHS對降低醫療資訊不對稱所做的努力,而觀察Masud教授跟病人的互動,也讓我看到醫病關係可以因為病人或家屬對疾病的了解,變得更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