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幾週,男主人以失智症為題,講了幾場保健講座,我也湊熱鬧跟去聽兩場,在Q&A時發現一般民眾對輕度失智症的敏感度很低,若是周圍有人出現早期失智症狀,多數人可能沒有警覺,直到病人出現嚴重行為失常才就醫,這樣往往太慢了。

很多人對失智症的認識是記憶力不好,但記憶力不好不只是該記的不記得,也包含認假為真,把錯誤想法認為是真實的。病人的記憶功能會先受損,邏輯思考能力則較晚退化,出現記憶缺口時會自行推理想像可能的原因填補。如果是輕度失智的病人,因大腦功能還不差,對過去記憶很清楚,闕漏的部分就用想像取代,真真假假拼在一起,講出來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不知情的旁人不太容易分辨真實性。

若是無害也就算了,偏偏失智病人出現妄想(delusion)所編出來的故事多半會毀壞他人名譽,不是配偶偷情不貞、外傭偷錢,就是兒女虐待或惡意遺棄,旁人若搞不清楚狀況隨之起舞,讓病人更堅信自己創造出來的錯誤記憶,事情不只沒完沒了還越鬧越大,即使知道病人的行為異常是因為生病,被錯怪的對象心理的委屈和憤怒還是很難放下。

另一個跟妄想很像,但不太一樣的是confabulation,中文翻作虛談,我覺得這翻譯不夠傳神。就目前看到的醫學論文,confabulation指的是虛構錯誤記憶,病人對某件事或某個問題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但因為其中夾雜少部分真實細節,不瞭解失智症的人很容易當真,往往要等到病人出現其他認知功能障礙或生活小事無法自理,家屬才發現不對勁。

一個人言行反覆或說出不合事實的內容,我們會說他說謊、睜眼說瞎話,正常人在第一次被人點破時可能會硬ㄠ,第二次會收斂避風頭,不會到第三次還在編新花樣,但記憶功能出現缺損的人,因為大腦裡的記憶變成不連續的一段一段,對事件失去完整的結構性記憶,他為了解釋會把腦裡面相關、不相關的記憶全部兜在一塊,如:跟某甲在O年O月O地點發生的A事件,某乙在X年X月X地點發生的B事件,某丙在◎年◎月◎地點發生的C事件,全部混在一起變成--跟某甲在X年X月X地點發生的C事件,人、事、時、地、物錯接換成新面貌,而且一旦某部分的內容被質疑,馬上生出新版本。

失智症不像癌症或心臟病,病人會自己發現有異樣,甚至連醫師,只要沒有受過相關訓練,也不容易分辨早期失智,而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氏症,初期不易診斷,所以等到病人因精神或行為問題來就診時,通常已經是中重度,藥物能發揮的效果有限。

失智症這個疾病的特色是認知衰退速度快、身體衰退速度慢,過幾年,病人外表還是同一個,但言行卻讓家人感覺陌生。早期發現有幾個好處,一是在失智症者的大腦還沒完全混亂、意識還清醒前,有機會跟家人或親友say goodbye,或把握時間製造美好回憶,雖然病人最後什麼都記不得,但家人記得,這樣在漫長且艱辛的照顧過程中,可以晚一點burn out(身心到達耗竭狀態)。

第二個好處是減少家人或親友情感受傷的程度,病人剛開始出現記憶缺損時,心理會有種無法解釋的焦躁,好像有件很重要的事卻怎麼都想不起來,為了平復不安,病人會編出一套自己覺得合理的解釋方式,而那些說法常常會傷害身邊的人,早一點確診,可以讓家屬的心理有個保護膜,知道他是生病,不是故意的,多少降低一些怨恨不滿的情緒。

第三個好處是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可以減緩認知退化的速度。針對阿茲海默氏症,有些藥物可以平衡失智病人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物質,減輕症狀。而規律運動、增加社交生活、接觸新事物可以活化大腦,固定作息可以穩定病人情緒。這些方式可以讓病人退化速度變慢,維持在輕度失智的時間久一點,讓照顧者的負擔少一點。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讓一般人對這個疾病更有警覺性,發現不對就盡早就醫,不要等到周圍親人因為病人的妄想或虛構記憶,輪番上陣變成主角,演過一輪灑狗血的悲情鄉土劇,氣到老死不相往來,過幾年確診失智症才來後悔。

至於要看哪一科?

神經科、精神科和高齡醫學科都可以,或參考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的推薦醫師名單。

參考資料

一般失智症的中文說明比較常看到delusion(妄想)的描述,有關confabulation(虛構記憶)的內容比較少,因此我從下面幾篇醫學論文對這個症狀的敘述來理解confabulation這個字,為了讓大家可以double check,把論文出處列出如下。

1.Attali E, De Anna F, Dubois B, Dalla Barba G (2009). Confabu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poor encoding and retrieval of over-learned information. Brain 132: 204–212.
2.Lee E, Akanuma K, Meguro M, Ishii H, Yamaguchi S, Meguro K. Confabulations in remembering past and planning future are associated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07;22(8):949–956.
3.Savva GM, Zaccai J, Matthews FE, Davidson JE, McKeith I, Brayne C: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urse of 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in the population.  Br J Psychiatry 2009, 194:21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