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唐魯孫,有如凝視時代縮影,好像紙本的清明上河圖,一幕幕在唐老細膩的引導下,重現!原來沒有電視的清末民初,娛樂生活也如此豐富有趣。

大雜燴》紀錄許多當時文人雅士的嗜好和玩物,如澄泥作的趙子玉蛐蛐罐,唐老一個個細說講究之處,看得我一愣一愣,文字無法連結影像,連忙上網找照片。圖片來源:明永樂剔紅花卉瓶(紅雕漆)

雕漆根據髹(音:休)漆的顏色分類,髹紅色漆叫剔紅,髹黑色漆叫剔黑,髹綠色漆叫剔綠,還有髹幾種色彩共同使用進行雕刻的漆器叫剔彩,其中剔紅最為常見。

此工藝技術萌芽於唐末,成熟於宋元,製程非常費工。挑選內胎(木頭或金屬)後開始上漆,漆了又乾、乾了又漆,來來回回百來道,累積足夠厚度,才能畫稿雕刻花紋,雕完還要烤個十天半個月,使其定型,最後再打磨拋光上蠟,工序十分複雜且冗長,一個作品至少得花上兩百天,甚而超過一年。

以上兩段綜合各家網路資訊,想看更多漆器照片請上故宮博物院,剔黑、剔紅、剔彩通通有。


老古董》裡介紹一個有趣玩意,叫湯婆子。圖片來源:錫匠(互動百科:簡)

湯婆子又稱湯媼、腳婆、錫奴、錫夫人,扁壺注入熱水包上毛巾,寒冬時可用於暖手,也可放在床尾暖腳,因此又叫做腳爐或腳奴,是自古以來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資料來源同圖片來源

看書時無法意會,一看照片發現這根本是懷爐的危險版,水溫過高容易燙傷,沈甸甸且圓溜溜的外型又容易沒拿好砸傷腳,看起來好難用...


圖片來源:九龍公道杯的故事(簡)

九龍杯產于宋代,上面是一隻杯,杯中有一條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龍,酒具上繪有八條龍,故稱九龍杯。下面是一塊圓盤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時,如適度,滴酒不漏,如超過一定的限量,酒就會通過龍身的虹吸作用,將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稱公道杯。知足者酒存,貪心者酒盡。資料來源:百度—酒器(簡)

唐老在《中國吃》裡對酒器的介紹,讓我對中國的酒文化改觀,原來中國人不只講究美食,還在乎美器,其中有個酒器設計相當有趣,一樣也是九龍杯,不過是真的刻有九條龍頭,出酒方式隱含特殊機關,但小氣百度不借圖,請大家自己去看—九龍杯


看《中國吃》前,我一直把鼻煙壺跟鴉片聯想在一起...

圖片來源:古月軒鼻煙壺

鼻煙乃煙草製品,系將煙葉烘烤、去莖、磨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製,用鼻嗅服。17世紀前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中國最初並無特製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養心殿造辦處特製鼻煙壺。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瑯等各種鼻煙壺,開闢一項工藝美術的新門類。資料來源:百度—鼻煙壺(簡)

看著網路上精緻的鼻煙壺照片,漸漸理解古人所謂玩物喪志是什麼意思,因為一講究下去沒完沒了,不只耗費精神也得花上大筆銀兩。


絨花也是項手藝,難怪結婚時女性長輩總愛頭插紅絨花,原來有如此吉祥之意。圖片來源:中國古代首飾賞析(三)

頭花是一種古代就有的裝飾品,其中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絨花”,與滿語“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資料來源:百度—頭花(簡) 


現在台灣坊間很少看到這些精緻手工藝,甚至連最能代表傳統表演藝術的國劇也沒幾個人看得懂,如果不是閱讀唐老寫的書,我可能永遠沒機會接觸這富含文化與庶民智慧的中國藝術。

看書,果然開拓不少視野,這樣逛故宮應該很有趣,至少看到平劇不會馬上轉台。

謝謝KC送我《中國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