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家裡附近有圖書館,想看的書我能借就借,非不必要不買,所以藏書量跟一般愛書人比不算太多,加上口味普通缺乏獨特鑑賞力,不太可能成為bibliomania(藏書家或珍本愛好者),可惜未來子孫沒機會變賣阿嬤藏書大賺一筆。

最近嗜書狀況變本加厲,一天看完兩三本是常有的事,下面除了《越讀者》外,皆是本週內完食,不過原文書用飛也似的速度飆過。

越讀者

這本書太棒了!好到我強迫maru一起分享。

這本書所承載的經驗和智慧太豐富了,對我的啟發很難用三言兩語形容,它改變我看待知識的態度,以及閱讀領域的廣度與深度,讓我從知識份子自以為是的傲慢中幡然醒悟(這句可能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我超級傲慢!!有可能,不過呢~外皮醜的柳丁裡面可能香甜多汁,香噴噴又漂亮的哈密瓜切開來可能是爛的)。

以前我愛看書,但沒有這麼晝夜匪懈日夜交替,且偏好智識性讀物,認為既然花時間就要有所成長。看到郝明義先生把書分成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剎那間閱讀生活多了很多樂趣,適度甜食有益舒緩神經緊繃,我常在被甜食取悅後想通人生大哉問。

此書對我影響深遠,資淺讀書人看了應該有所得。

莎士比亞書店

美國女生Sylvia Beach 30歲那年在巴黎開了一家讓自己留名青史的書店,而這本書是她回憶跟喬伊斯(James Joyce)、海明威、龐德(Ezra Pound)、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費茲傑羅等一代詩人作家互動往來之紀錄。每天可以跟書在一起,還能跟作家討論創作歷程,光想像那種深刻心靈交流的生活就欣羨不已。

inzoo:「我以後要跟Sylvia Beach一樣開租書店,把藏書借給別人看,租金再用來買更多書!」
男主人:「我OK阿,不過你受得了人家把書弄髒嗎?或借了不還嗎?」

想想也是。南柯一夢!

書天堂

鍾芳玲小姐的工作比Sylvia Beach更讓我羨慕。她逛遍世界有名書店、古董市集,還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好幾次,可以看書、交友、增廣見聞,跟活在天堂沒兩樣。

平常男主人一收到書就把書封、廣告夾頁等能拆的全拆光,自從在《書天堂》看到有書皮和沒書皮的舊書價差好幾倍,甚至還有人專門復原古董書的書皮,我開始對他曉以大義(親愛的,你知道搞不好我們下半生就靠那些書了...)。

講到摩根,我馬上想到摩根富林明(賣基金那個),沒想到紐約摩根圖書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也是這個有錢家族創立的。J. Pierpont Morgan在世時收藏許多絕版珍本、作家手稿和藝術品,死後他兒子把圖書館開放給大眾參觀。

其實這是鍾小姐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名震海外的《書店風景》,我的閱讀順序顛倒了。

書店風景

書中,作者介紹許多不同主題特色的獨立書店,其中對困境著墨不少,讓我對開書店這個夢更清醒。可能因為先看過《書天堂》才看這本,感覺沒書評介紹的那麼驚豔,不過它的存在的確讓華人地區的愛書人開闊不少視野。

我在圖書館借的是2002年增訂版,裡面有一小部分圖文跟2004年出版的《書天堂》重複,這點讓我有點不解,既然同樣的文章已經寫在《書店風景》的增訂版,為什麼在《書天堂》還要放?我以為一稿不能兩投,難道書籍出版標準較寬鬆?!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書的價值在其中的文字與智慧,而不是載具(書的形體),所以我無法理解那些哄抬到幾萬元美金的18世紀珍本書,其實際價值跟同樣內容的現代版有何差異?去年參觀台灣文學館,看到玻璃櫃下的絕版書《工作人》,詢問館員可否翻閱,結果被可怕眼神嚇退。

我無法認同古書、珍本書的距離感和錢味,在看這本書前。

傅月庵先生給我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這些所謂珍本書。很多書無法流傳後世,得靠一些有心人士想方設法守護與保存,甚至花大錢尋求專業技術修補,如果沒有一定的金錢誘因,這些書可能早就變成再生紙,那許多分析思想流轉的歷史學者就失去可參考的文本,而無根令人不安。

由於資淺,我對號稱舊書集散地的枯嶺街沒印象,連晚近才拆遷的光華商場也沒去過。但公館湯圓巷子裡霉味很重的舊書店去過幾回,茉莉書房很久以前去過兩三次,印象中書不多(聽說現在很多)。

最近逛的二手書店是花蓮那兩家,《舊書舖子》和《時光書廊》。《舊書舖子》進書種類多元,印刷精美的藝術影像精裝書、很難啃的思想理論和中英外文書較多,很有尋寶的味道;《時光書廊》進書較合大眾口味,訂價相對透明、漂亮。

At home with books:How Booklovers Live with and Care for Their Libraries

這本書介紹很多漂亮書房,還有各式不同的書櫃設計,看得我流口水...

我想要一間很大的書房,四周是堅固耐用的原木書櫃,裡面有一張天底下最舒服的躺椅,和一張就算放很多書也不擁擠的書桌(有機關設計更好,最好按個鈕美味餐點就會變出來,我常看書看到餓得要死)。這夢想其實跟現狀沒差多少,只不過換成一個快要垮下來的書櫃和滿地裝書的箱子,躺椅換成臥室大床,書桌雖然大但和男主人共用,每天總要愚公移山好幾回,改朝換代一下。

如果有一天,我們有個可以定居十年以上的落腳處,第一件事,就是把這本書買回家,好好研究。之前本來跟《Living with books》一起訂,結果訂單下完,書商就回信說「很抱歉,這本書已經賣掉了,只是我們忘記更新」,又找了另一家二手書店下單,隔天收到extra charges US$ 8.78的通知,最後因為額外付費的說明寫得不明不白而放棄,還好圖書館有。

Living with books:The Art of Book Selection

這本書1935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我買的是第四刷(1940年),算一算它已經69歲!當初下單時圖的並不是年紀大,而是便宜,結果一打開看到它如此年邁身體卻很硬朗,超感動的~

我會好好照顧你,讓你活到一百歲!

看別人翻古董書都戴棉質白手套,小女雖然什麼都不懂,也要附庸風雅假裝一下,不然我手上角質這麼厚,弄傷老爺爺的皮膚怎麼辦,所以只謹慎翻個幾頁,買到白手套再來細讀...(註)

還有一本也是同門的《The Book About Books》還在從美國來台灣的路上。

這篇再不結束,永遠寫不完...

註:這段其實是表達這本書被物化了,有點自我嘲諷的意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