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有一些情境反覆發生,卻一直無法適應。

最近一次發生時,剛從英國旅遊回來不久,本來還在情緒糾葛,後來突然想到「下次再發生就當作出國,不同國家不同風俗民情總是有大大小小殊異難以想像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無關優劣對錯,單純只是想法不同,習慣不同,所以選擇不同」,這樣想感覺就好多了!

其實素食也是,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歷史演變,對素食的定義多少不同。在自己可以忍受的範圍,欣賞不同民族對素食料理的詮釋,欣賞同一種料理手法在不同國家所呈現的素食是何種樣貌,欣賞這些不同的創意,除了幫助心理調適外,也能藉此作文化觀察。

吃素後沒幾年,跟陳老爹陳媽媽全家去巴里島玩,整團只有我們家和陳媽媽朋友一家,行程隨自己高興變動,所以大家玩得很自在,只除了用餐時間,我那時堅持完全不碰蔥蒜,只要送來的餐點一聞到葷味就一口也不動,陳老爹很怕我肚子餓營養不良,要求導遊跟餐廳溝通,直到送上來的食物徹底符合東方素為止。那時我其實只要有麵包和素泡麵可以吃就很開心,一點也不介意可不可以跟大家一起享用正式餐點,但同行的人看著自己盤內豐盛的食物,再看到我啃麵包,沒有人覺得開心。

選擇素食目的是友善動物友善環境,但如果我對純素的堅持讓周圍的人感覺不友善,好像有點怪,而且到國外旅遊為的不就是體驗異國文化嗎?所以這幾年漸漸調整心態,到國外只要沒有肉或海鮮製品都吃,如果味道還是無法適應就吃少一點,比較習慣的就吃多一點。

改變觀念後,發現為了尋找素食,我與當地社會接觸面向變深變廣了。

旅遊書上介紹的熱門觀光餐廳幾乎不可能是素食餐廳(除了舊金山的Greens,這家餐廳是少見的例外),所以為了覓食,我走進小巷窄弄,進入觀光客很少踏進的店家,接觸與觀察在地特色。這次去英國,我們在柯芬園附近吃了一家西式素食快餐(Food for Thought),剛開始很納悶店門外有關排隊的說明指示,想說「開在地下室的素食餐廳生意有這麼好嗎?」,沒想到才剛坐下沒多久,排隊人潮已經從地下室蔓延整層樓梯到店外頭,而且用餐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有西方素常見的嘻皮裝扮,也有拿穿西裝拿公事包的白領上班族,還有穿風衣戴黑圓帽的老先生,優雅打扮的老太太,時髦的年輕女生,這些素食者背景的多元,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當地人有不同的認識。

素食從來不只是素食,對我而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