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運氣好!找到一張全麥粉(whole-wheat flour )、硬粒小麥粉(semolina)、中筋麵粉(all-purpose flour)、未漂白麵粉(unbleached flour)、燕麥粉(oat flour)匯聚在一起的照片,圖片來源:visual.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當一種東西每天吃,總是會吃出一點心得。

自從麵包機進駐,我們家就開始過著自產自銷的麵包生活,這中間換過不少牌子的麵粉,有的陳腐味相當重,有的吸水性不太好,有的成品第一天就口感粗糙,有的烤色特別淺外皮特別韌,在控制所有變數與模式後,發現麵粉對麵包口感的影響程度超出預期。

沒想到花蓮匱乏的購物選擇也是件好事,讓我短期累積不少經驗。

之前常聽人討論麵粉裡的蛋白質比、灰分比,始終搞不清楚差在哪,以前有人問也只是回「蛋白質高表筋性較佳」、「灰分可以增加麵包風味」這類好像有回答卻沒解釋的答案。

小麥因產地、品種、種植季節不同,硬度也不同。紅麥多屬硬麥,蛋白質較白麥高,春麥的蛋白質含量也高於冬麥,以一顆小麥而言,越靠近麩皮的蛋白質越高,靠小麥中心的蛋白質含量較少,但其蛋白質品質較佳,顏色較白,這部位磨成的粉就叫做粉心粉(P.140)。

Durum小麥、阿爾及利亞小麥、印度小麥等特硬小麥磨成的粉叫semolina,通常用來做通心麵,很少做麵包。但若少量加入麵包專用粉,則可增加麵粉之氣體產生力(P.143)。

小麥所含的蛋白質經過水合與攪拌後,形成麵筋,可架構麵團裡的網狀組織。

將麵粉至於550℃的爐中燃燒,其所留下之剩餘物質即為灰份,成分為硫酸鹽、磷酸鹽、鈣、鉀等氧化物。小麥越靠近表皮,灰份含量越多,越靠近中心灰份越少,因此測定麵粉灰份之含量,即可知道精緻之程度(P.178)。

看來「灰份可增加麵包風味」這說法轉了好幾個彎,灰份高表示麵粉中的礦物質含量豐富,而這礦物質經過各種物理(烘烤)化學(發酵)作用後,可以增加風味。

「漂白」看起來很嚇人,其實最早漂白只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把麵粉中的植物色素氧化,間接使麵粉熟成,一點都不可怕。後來科學家發現堆在一起的麵粉,氧化無法均勻,加上這種方式太花時間,且需廣大空間放置,因而發明添加化學藥品產生氧的方式漂白與縮短熟成時間,而這種方式麵粉會留下殘留物(P.163)。

不知道市面上賣的未漂白麵粉用何種方式熟成,如果麵粉沒經過熟成直接做麵包,麵團會非常黏且麵包體積小組織粗糙。

寫到這突然想到,雖然這些添加劑做過無數實驗證明無毒安全,或毒性很低,但瞭解各家製粉廠用哪種添加劑漂白,才知道我把什麼東西吃下肚...

資料來源:《實用麵包製作技術》,裡面有完整版的麵粉知識,寫得超詳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zoo 的頭像
    inzoo

    素食干物女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