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學,麥當勞在台灣還不普及,這樣的稀有性使它成為小孩心中的聖地,而兒童餐附贈的玩具則成朝聖過後不證自明的印記,吸引同學羨慕。我有一件老爸去美國買的麥當勞T恤,當時少見的孔雀藍配上特殊材質的McDonald's藝術字,對年幼無知且愛炫耀的小孩來說,簡直是稀世珍寶!

國高中,麥當勞遍地開花,分店一家又一家。在麥當勞點一杯飲料吹一下午冷氣K書準備月考,成了青少年間的時尚活動,爸媽總是不懂,喧嘩的人聲吵雜的背景音樂如何靜下心來,但大人越不肯小孩就越愛。

我對麥當勞有著難以言喻的好感。

以前不瞭解商業手法的運作,以為這些選擇皆是自發性。稍長,接觸管理學、心理學、行銷學等行為研究,漸能看破廣告背後的邏輯,雖從此不易被左右,但早年的喜愛根深蒂固,讓我無法排斥。

麥胖報告》是個有趣的實驗。

導演兼主角Morgan Spurlock因一份判決書,興起拍攝紀錄片的想法。他以自己作實驗對象,連續30天只吃麥當勞,麥當勞不賣的東西他就不吃,甚至連水也在麥當勞買。實驗之前,他請了三個專科醫師檢查身體狀況,分別是心臟科、腸胃科、內科,還找了一個營養學家追蹤體型變化。原本體格結實的Morgan,為了模擬一般美國人的生活形態,不再定期上健身房,且規定自己每天走路不超過2500步。

他每週固定回紐約健康中心驗血量體重,第一週體重從185.5磅增加到195磅,營養學家驚呼開始勸阻這個實驗計畫,第二週體重到了203磅,第三週原本的肌肉變成脂肪,體重反而下降一磅,但醫師看到生化數據異常,警告他馬上停止若繼續下去將造成身體極大傷害,甚至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而Morgan還是堅持滿30天才結束。

一個月,只有一個月。

就讓原本健康的人變成膽固醇過高(從健康的165到高風險的225)、高血糖高血壓、脂肪肝(一種肝病變)、胸口悶痛、頭痛、憂鬱、倦怠疲憊、性功能下降,且體重增加近30磅(13.61公斤)。我和男主人看了大呼不可思議,也許Morgan的作法太極端,一般人不會一天三餐全部吃速食,但速食容易讓人攝取過多熱量卻是不爭的事實。

研究所念了幾篇social inequity(社會不平等)的論文,訝異美國社經地位越低肥胖的比率越高,大大打破我對弱勢者總是瘦弱的刻板印象。

也許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了。

現在的有錢人或知識份子,不再以福態的身軀自豪,反而認為那是一種無法控制欲望的失敗表徵。他們力行體重控制,穿著剪裁合身的Armani西裝,彰顯紀律與美感【註】。這推論或許解答高社經地位與低肥胖率之間的關係,但高糖份高脂肪的速食又如何影響弱勢族群的體態?

速食便宜取得容易,美國弱勢族群根本吃不起生鮮蔬果,一顆蘋果跟一個漢堡價格差不多,飽足感卻差很多。資本主義無懈可擊的效率,竟成功讓大量製造的加工品賣得比未經處理的蔬果便宜,這樣的需求與效率讓速食業者永遠有立足之地。

麥當勞帶給我的愉快回憶無法磨滅,但若我有小孩,一定小心避免他們對速食上癮。

有興趣的人,Google有提供中文字幕的Super Size Me()。

延伸閱讀I’m Lovin’ It!麥胖報告

註:本論點引用自《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Armani商人P.75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