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當知識的橋樑。

資訊不平等在幾年前曾是經濟學界熱門的研究題材,經濟學家用好幾個模式,計算出消費者因為資訊不對等所要付出的成本。有人花錢買經驗,灑大錢以確保產品品質,有的人花時間尋求資訊買的東西既經濟又實惠,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錢、有時間作出最利於自己的選擇。

醫師不是商人,不會利用醫學資訊的落差來牟取利益,但每個病人教育程度和背景不同,就算有醫師願意坐下來花一兩個鐘頭跟病人家屬解釋,家屬也沒辦法理解醫師說的所有內容,而誤會和糾紛就此產生。這種事在醫院幾乎天天上演,男主人很早就體認到,解釋病情時就算病人或家屬頻頻點頭也不一定代表聽得懂,最好的方式就是請病人或家屬複述一遍。

有時候醫師沒有這麼多時間,或他的耐性已經被連日的值班磨光,大腦也因過於疲累而僵化,沒辦法用各式各樣的說法解釋到你懂,似懂非懂最折磨人,曾有病人因為中風過,後來只要感覺手腳稍微無力就以為自己二度中風,吃不好睡不好成天心情焦慮,過得很辛苦。

而我可以做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況?

大學時,敝人在下修過一堆有的沒的基礎醫學課,雖然不專精但略懂皮毛,而這點皮毛剛剛好夠我看懂醫學資訊,卻又沒厲害到可以使用專業術語,所以那些資訊經過我的理解消化後,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比較容易接受。至於內容的正確性,因為以後的題材可能不限神經科,計畫找一些其他專長的醫師(目前先從認識的下手,嘿嘿...)請他們當reviewer,確保到時傳播出去的不是謠言。

也許有人問,看這些健康資訊有什麼好處?

Well, 如果你全身上下毫無任何一丁點病痛,周圍親友也全是健康寶寶,當然需求比較低。如果,我是說如果,某天你剛好讀到其中一篇,發現自己或家人有早期症狀而儘速就醫,如眼睛花不一定是正常老花可能是黃斑部病變,早點就醫才不會惡化到無法挽回;或發現自己其實跑錯科看錯醫生,畢竟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你說難道醫師分不出來嗎?很多病人的臨床表現都不典型,醫師在沒有進一步檢查前沒辦法確診或排除某種疾病,為了避免走太多冤枉路,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對自己還是很有幫助的。

備而無患。預防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只是發生時損失可以減到最低。

我想做醫療資訊的橋樑很久,卻不知如何下手。感謝Mr.6創造這個機會,還找各路好手一塊加入,讓這個夢想有實現的可能。就像Mr.6在《天底下沒有「專家才能做」的事》提到的故事,一個軟體工程師因為妹妹發現癌症,為了治療她而改行研究醫療器材,最後竟然成功研發出直接殺死癌細胞的新方法(詳見下面的影片)。

Vascular Designs - IsoFlow Infusion Catheter


當然,如果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人願意當我們的顧問,更好!

目前我們的資訊平台設在Facebook,有Facebook帳號的人請直接加入《健康》知識粉絲團,這樣只要我們一更新資訊,你就能收到。如果沒有帳號也暫時不想申請,點部落格右邊欄位健康知識小圖示,馬上就能連過去。

有時候就是非專家才沒有框框,沒有框框才能創造全新的世界。

我不太習慣promote自己,如果你已經看到疲乏,放心!這是本部落格的最後一篇。

本文開頭的圖片來自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