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某一次義診的場合中,男主人認識一位老開業醫,閒聊中他談到「以前我們成績好的同學一畢業就出去開業,表現不突出的學生才留大醫院,沒想到那些人現在都是大教授,沒幾年社會竟然變化這麼大!」這段歷史我年紀太小沒參與到,不知道真假,不過開業醫這三十年來的確出現明顯消長。

開業醫人數消長
 1909年 44%
 1942年 74%
 1963年 83% 
 1987年 49% 
 2002年 34% 
說明:左表為開業醫佔全體醫師之比例

   1895年至1945年為日治時期
   1950年勞工保險創立
   1960年代後期馬偕醫院推動論量計酬的醫師費制度
   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

  資料來源:台灣醫師執業型態變遷之分析 P.25

第三者付費的保險制度大幅改變民眾的就醫行為,財團法人的介入也使得整個醫療產業出現資本集中化,眾多因素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改變了醫師的執業取向。

近年來,醫學知識的大量生產讓年輕醫師的受訓年數不斷拉長,老醫師靠一張牌內外婦兒兼看的時代已經過去。醫學生畢業考的那張醫師執照只是最低門檻,受完住院醫師訓練考的專科執照是基礎,接下來的次專科訓練才是進階。

扳手一算,這樣的專業養成至少需要12~15年。青衿學子轉眼變白頭!

以上只是一般狀況,更細緻的分析還分內外科,志在臨床還是志在研究,留大醫院還是小診所,每一個醫生考量的重點不一樣,人生規劃也不同。

如外科醫師,除了拿到「一般外科」的專科執照外,還有大腸直腸外科、心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胸腔外科等次專科訓練,拿到次專科執照後還分專精領域,一層一層鑽上去。

或有人選擇當研究型醫師,住院醫師訓練完繼續深造碩博士學位,畢業後可能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當教授傳承知識,或將學術訓練應用在臨床上,研發新療法或歸納疾病型態。

每個人時間心力有限,不可能同時發展臨床教學研究三方面,臨床很強的人不一定有時間拿學位,研究很強的人臨床也不容易兼顧。而因重心不同,醫師的執業生涯開始有岔路,遇到關卡時你左轉我右轉,每個人走出來的路就不一樣。

昨是今非,以前時代所趨人人都走的那條,現在越來越窄,目前潮流所及人人稱道的那條,未來也不一定最有保障,全球化社會瞬息萬變,產業興迭無法預測,鐵飯碗不再,安逸才是被淘汰的主因。

我想這些醫師們填志願時一定沒想過,好日子比想像中還要遠。

inzoo有感而發

資深專科醫師設計越來越多的關卡,要求年輕醫師符合,讓整體醫師的培養期越來越長,國家花在一個專業醫師的訓練成本越來越高,也代表醫師個人投資的時間成本變多了,這樣的趨勢會引發怎樣的連鎖效應,值得探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