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突然想起過去幾個身邊發生的故事,雖然發生的人事物不同,卻出現不可思議的雷同。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幾個月前,好野老太太因椎間盤退化壓迫神經,痛得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越來越差。好野老太太看過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復健科,也試過推拿,始終沒有改善。多數醫師顧慮她的年紀,建議保守治療,但有醫師跟她保證:「你這個刀我來開,有97%的成功率!」。男主人在幫好野老太太作完神經學身體檢查後,借了醫學影像回家看,發現當時拍的片子顯示滑脫情形不嚴重,開刀也許會成功但麻醉有風險,傾向訓練肌力的保守治療。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今年初,快滿65歲的年輕老太太,早上醒來覺得頭暈不舒服,胃口不佳吃了午餐沒多久馬上吐,送醫後發現是脫水導致的供血不足。男主人細究脫水原因後發現,年輕老太太因為吞嚥功能輕度退化,喝水容易嗆到,變得不愛喝水,男主人建議她接受吞嚥功能的復健,不然反覆脫水可能傷害器官功能。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昨天,善良老太太身體不適,說話有氣無力,細問後發現血壓飆高、胸口滯悶、講話會喘、畏寒,鑑於善良老太太前幾天才在捷運站無預警昏倒,平常脈搏只有40多下現在血壓卻突然飆到兩百,還有過去的心臟病史,男主人建議她儘速就醫,小心為上!

第一個老太太想開刀,第二個老太太覺得復健很麻煩,第三個老太太不想在晚上掛急診。

我們家,一個是處理緊急醫療狀況的醫生,一個是只會長遠考量的衛生政策碩士,而這個衛政碩士因為不會處理緊急問題,習慣用預防解決所有事情,結果這些人的選擇完全跳出我腦袋~~

醫師是個離死亡非常接近的行業,他們的保守或積極都是為了避免死亡太早來到,相較於其他人罹患重病或發生意外才對死亡有感受性,他們的關心帶有強大的保護欲,所以世界上才這麼多醫師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外,還費盡心力研究新療法,只為了讓病人多活幾個月。

但人終歸一死。

幾年前,爺爺過世對我打擊很深。當時年紀輕,參不透死亡哲學,加上爺爺求生意志堅強,所以我們在他身上用盡各種維持生命的積極治療,最後死神趁著我離開病床時偷偷帶走爺爺生命,我大哭好幾天,覺得自己輸了,開始懷疑當初的積極治療是不是帶給爺爺更大的痛苦?

為了避免同樣的痛苦再度發生,我比以前更堅信預防,也更害怕失去。那個希望每個人健健康康不要生病的願望,變成一種禁錮,巨大的恐懼感延伸變成控制欲,我開始叨叨念每個人的健康,對於那些我行我素不在乎的人,無法理解。

這幾天突然想通,我們覺得好的選擇不一定適合別人。西方有句諺語:Before judging someone's decisions, we should walk a mile in his/her shoes.

生命是自己的,每個人有權力決定如何安排。我的角色就是確保每個向男主人徵詢醫學建議的人,清楚明白所有醫療選擇的優缺點與風險,然後自己作決定,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接受並予以尊重。如果後續需要其他協助,我們也樂意幫忙。當然,如果有一天能做到中性給予意見,讓諮詢者感覺不到壓力會更好,但要對親友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我會試著微笑說出It's up to you!

故事最後:好野老太太後來遇到另一個投緣的醫師建議不要開刀,就沒開了。年輕老太太上禮拜想一想,決定去作復健。善良老太太隔天下午去看照顧她多年的心臟科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